刘二只能利用休沐时间,偷偷出去打个零工赚点外财,花费数年才把债务还清,也实在没有余力给家里的老二老三娶老婆了。
现在刘家已经成了有名的富户,整天愁眉苦脸的刘二也变得红光满面,下工回家后都要换上崭新的袍子四处四处显摆。
刘二在老宅边的空地上又起了两套新房,把院墙打通后还是用原先的大门,老二老三也接连娶上了媳『妇』,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可谓是红红火火。除了老大家媳『妇』给他生了一对孙子之外,老二老三家的也相继怀孕,眼瞅着就要儿孙满堂,刘二整日高兴的合不拢嘴,现在的日子可是他做梦也没想到的。
刘二家的情况在工匠们中很具代表『性』,收入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使这个群体中的所有人都得到了巨大的实惠,给穷人聚集的北城带来了新的活力。
匠户聚集地慢慢形成了一个小市场,开始是一些挑着担子卖针头线脑的行商,在空地上摆摊设卖,然后陆陆续续的有跟多的行商加入进来,物资的品种也日渐丰富。
终于,嗅觉灵敏的京城商户开始在附近空闲处盖房起屋,建起了商铺,以取代那些小资本的行商,直至行商们被彻底挤出了这个新的市场。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周围的贫困百姓也从中得到了好处。商铺一座座建起,每个商铺都要招收学徒,周边百姓家年龄适当,机灵懂事的孩子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新铺子的伙计。
银钱支取暂时没有,但商铺中管两顿饭,这就等于别人给自家养着孩子了。干得好的,以后自然成为正式的伙计,就会有月钱支取,多一个人的收入,家中的条件就会得到不小的改善。
崇祯没想到自己当初只是出于同情穷人,更多的是为激发他们劳动积极『性』而作出的无心之举,正在培养出与繁华的江南类似的一批消费主体——中产阶级。
说是中产阶级可能稍微有点过,但这批匠户的收入已经远远超过了正常的温饱家庭。
如果按平均收入来算的话,军器监共有五百多名匠户,人均每月应在三两左右。这五百人出自两百户左右的家庭,要是其他家庭成员没有收入的话,每户一年将近四十两银子的收入来算,就远超普通百姓家庭总的年收入。
要知道,京师的百姓每户每年稳定收入二十两银子,日子就能过的相当不错。
那个年代又没有后世琳琅满目的商品物资,普通人举家过日子,无非就是衣和食。房子不用买,出行也不用买马买车,也没有更多的娱乐活动,物价又低廉,吃穿就成了消费主流。
事实证明,中产阶级才是社会消费的主体,也是拉动内需的最主要阶层。
那些高官勋贵家每日也是消耗巨大,但主要是以吃食为主,其他物资都是有事相求的人送的。对于严重缺粮的大明来讲,这些人消耗也是在浪费,对京师的经济起不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匠户们购买各种物资,相应的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比如给家里人每人做一套新衣服,就要用到大量布匹、针线。
经营这些商品的商贩就会加大对布匹的采购数量,织布的工坊的老板和雇工因为产品销路好而得到实惠,所以就会大量购买棉纱,纺纱的作坊和家庭手中就会有了更多的利润。商品都需要运输,车马行和商船的船主也从中获取了利润。而他们贩南运北的途中,就会去打尖食宿,因此酒楼客栈也因此受惠。
崇祯从锦衣卫每天汇集来的情报中看到这一条时,暗自高兴的同时,隐隐觉得有点遗憾。
他无意中打造出来的这个中产阶层人数太少了。
两百余户家庭,总人口也就千余,相对于京师百万人口来讲,能拉动的消费数额少的可怜。
除非是这个阶层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