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1 / 2)

明末开山刀 桑甄 2470 字 2020-05-08

“怎么办?怎么办?”崇祯听了毕自严的回复,眼珠子一转,急的团团转了起来。

“何人可用?何人可用啊?”崇祯双手举天,在朝堂中高呼起来。

“回皇上,臣推举孙承宗。”吏部尚书王永光出班回道。

孙承宗,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府高阳县人(今属河北省保定市)。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孙承宗中进士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而后转拜中允。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孙承宗以左庶子充当日讲官。

天启元年(1621年),孙承宗官升少詹事。

同年,后金进攻辽东,沈阳、辽阳先后被攻陷,辽东经略袁应泰自杀。

御史方震孺奏请熹宗朱由校以孙承宗代替崔景荣为兵部尚书,朝中大臣也认为孙承宗知晓兵事,推举孙承宗为兵部添设侍郎,主持辽东防务,但明熹宗不想让孙承宗离开讲席,二次上疏都不被同意。

天启二年(1622)提拔为礼部右侍郎,协助管理詹事府。

不久,清兵进逼广宁,王化贞弃城逃跑,熊廷弼跟他一起进入关内。

兵部尚书张鹤鸣害怕获罪,外出巡视边防。皇帝对东边的战局也很着急,于是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朝办事。

过了几天,命令他以阁臣身份掌管兵部事务。孙承宗上疏请求重视武将,并奏上安抚西部、救济辽阳的难民、检查京师部队、增设永平大帅、修筑蓟镇的道路、开辟京东地区的屯田等对策。皇帝高兴地采纳了。

这时边防多次告急,内阁大臣只希望暂时相安无事,而议论却一天比一天纷扰起来。孙承宗于是参劾熊廷弼、给事中明时举、御史李达、辽东巡抚方震孺、登莱监军梁之垣、蓟州兵备邵可立等人,诸人皆受处分,而那些仇视他、怨恨孙承宗的人也很多。

熊廷弼被罢免后,朝廷以王在晋为辽东经略。王在晋上任后打算袭取广宁,但总督王象乾认为就算能攻取广宁,但也不容易守住,还不如重守山海关防卫京都。于是王在晋在山海关外八里铺修筑重关,留四万人马去守。

袁崇焕认为王在晋此举不是好的策略,与王在晋争辩无果后,上书给首辅叶向高。

叶向高却认为不能凭主观猜测,于是孙承宗请求亲自前往辽东决断。朱由校非常高兴,加封孙承宗为太子太保,并赏赐蟒袍、玉带、银币等。

孙承宗到达山海关后,巡行边塞,袁崇焕向孙承宗请示道“在宁远驻扎五千兵力,以壮十三山的声势,然后派遣将领带兵去救援十三山。宁远距离十三山只有两百里,可以轻易占据锦州,如果不行再退守宁远,怎么能放弃十万难民?”

孙承宗于是与总督王象乾商议,王象乾认为驻扎关上的军队刚刚打了败仗,士气沮丧,不如调动插部护关的军队三千人前往宁远,孙承宗同意后一方面调兵前往宁远,一方面去救难民,救援失败,十万难民只救回六千人。

孙承宗对此询问王在晋“新城修筑好以后,是不是要将旧城的兵马移四万人来驻守?”

王在晋说“应该另外设立一支四万人的军队。”孙承宗说“这样一来,八里铺就有八万兵了,可是一片石西北不派兵驻守吗?在八里铺内修筑重关,新城后面就是旧城,旧城前面埋的地雷是用来对付敌人的,还是用来对付自己新兵的?新城可以守的话,还用得着旧城吗?新城要是不能守,四万守兵倒戈,你是打算开关放敌人进来,还是闭关投降敌人?”

王在晋说“关外有三道关可以进入。”孙承宗说“如果这样的话,敌人兵临城下,士兵像先前那样逃跑,哪里还用得上重关?”

王在晋说“准备在山上建三座营寨,防止士兵溃逃。”孙承宗说“士兵没有溃败就修筑营寨等待他们,你

上一章 书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