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主要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定金融,使私铸者无利可图,自行放弃犯法的勾当,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各郡国官吏,因旧的习惯难改,依旧上下联手,以谋中饱私囊。
武帝采纳了公卿们的建议,于元鼎二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统一货币发行,从而防止了另一次恶币的泛滥。
钱币业务由三官署统一办理,有许多好处第一、使钱币标准化,规律化;第二、提高铸钱技术水准;第三、增加了生产量;第四、有效防止私铸;第五、容易控制发行。
三官钱初期重量超过五铢,制作精美前所未有,而且铸钱技术采用铜范法,铸出的钱币重量上都是一致的,绝对合乎标准,铸出的钱边缘都加以打磨,非常整齐,故有“赤仄钱”之称。
新钱铸成后,大汉官府用以收兑郡国钱,一枚兑劣钱5枚,到了元鼎四年,劣钱已经大部分收回,后明令禁止郡国钱永不许流通。
五铢发行三十一年后,汉武帝崩殂,在此期间,铸成的钱数量很多,钱的范式也有变化,比如文字的大小、书法结构都有出入,至于穿上半月、穿下半星、穿上下横、星月文、四决文等只是炉别的标志。
武帝收回铸币权以后,由汉大汉官府统一铸钱,三官五铢就是这个时候铸造的,该钱制作精美,边郭工整,重量准确,钱文秀丽,为钱中楷模,三官指钟官、辨铜、均输。
中央为推广均输法,新设水衙都尉一官,在长安上林苑办公,上林苑是大汉官府铸钱的机构,是汉初在原秦代旧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有离宫70所,周围面积达300余里。
昭帝年间,一切以谨慎守成为主,对外战争大致已结束,对内则鼓励生产,经济状况比武帝末年还要好,昭帝五铢大小和武帝时三官五铢相同,但重量要比三官五铢轻,一般又比宣帝五铢略重。
从书法上看,钱文“五”字变化较大,一般字形瘦长,“五”字两边交笔已变弯曲,两股末端有明显的收敛,上下横有的较长而接于外郭;“铢”字“朱”字头方折,“金”字旁呈三角形,明显低于“朱”字。面文外郭较高窄,但比郡国五铢及三官五铢略低,有穿上一横或穿下半星记号。铜色深红,铸造技术比三官钱略显粗糙。
继昭帝之后,宣帝在位二十四年,吏治清明,四海无事,国泰民安,物阜年丰,是大汉的黄金时期,同时贸易也很发达,也是商业的高峰期,因此年年铸钱,很快发行出去,又很快回流到国库中来。
宣帝末年,库中存钱八十多亿,宣帝五铢是宣帝在位期间铸行的,该钱铜质、形制、书体、铸造均已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钱文笔画挺拔,给人以清秀超逸之感,“五”字交笔弯曲,上下横画超出交笔末端外,“铢”字的“金”头多呈等腰三角形而低于“朱”字。
此外还有一个特征,就是该钱的外郭由外向内作坡状倾斜,在两汉五铢中这种钱的面郭最宽,其形制整齐,肉面光洁,钱内外郭略高于钱肉,薄厚一致。
小五铢则是于武帝元鼎四年始铸,俗称“鸡目钱”、“鹅眼钱”,由其形小而得名;小五铢面文“五铢”,铸造精美,面有周郭,无好郭,背侧肉好,周郭俱备,文字清晰;钱文书体亦与武帝、昭帝、宣帝三代各有区别。
“五”字交股有的较直,有的略弯,也有的弯曲甚大,形制上有的穿上横画如三官钱式,也有如五铢最常见的面内无郭的一种,小五铢非一朝所铸,也同普通五铢一样,分别铸造于武帝以后的汉各个时期,小五铢是冥钱而非行用钱,是为了葬品之用,防止盗墓盗卖。
剪轮五铢钱又称“磨郭五铢”、“剪郭五铢”,武帝初铸五铢时“周郭其质”,以防止奸民从钱背面磨铜取熔,可是西汉后期竟出现另一种磨边的剪轮五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