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逃亡恒河(2 / 4)

我在江湖做女侠 弓诚 8008 字 2020-04-10

”,印度教徒认为它是洁净之河,生前在恒河中洗澡可以洗去一切罪业,死后骨灰洒入河水,可以免受轮回之苦直升天堂。

确切地说,这个“恒河”应该特指位于中游的瓦伦纳西河段,那些污水中洗澡、死尸排队的照片大多来自这里。

从西北流向东南的恒河在古城瓦伦纳西前面拐了个宛如新月的c字弯短暂流向北方,给这座几千年历史的古老城市披上一层神秘色彩,释迦牟尼在瓦伦纳西城郊的野鹿苑初次讲道、创立佛教,印度教徒也把这里看作“距离天堂最近的城市”。

印度教认为人生来带有业力,种好肤白业力少,种差肤黑业力多,需要多行善举才能逐渐洗脱业力,将来死后才能投个好胎,经过多次轮回最终再升上天堂永享安宁。

和立地成佛的佛教、买券赎罪的天主教相比,这样的天堂无疑有些遥远,这种情况下,具有“圣力”、可以洗涤罪业的恒河瓦伦纳西段就有了特别的意义,无数信徒从小就被灌输一辈子至少要去瓦伦纳西洗澡消业的概念,然后就有了闻名世界的“恒河晨浴”。

每当晨光微曦,便有无数男女从住所中走出,呼朋引伴、成群,和他们的神牛一起沿着西岸河堤上的台阶走下河,男人脱的只剩短裤、女人身上裹着莎丽,将身体泡在齐腰深的河水里,先把头埋在水里三次,再面向朝阳诚心祈祷。

等到太阳升起祈祷结束,一些人便顺便开始洗澡刷牙、洗头涤衣,信仰与生活无缝衔接,毫无违和感。

更加没有违和感的,还要数河边的火葬场,无数老年人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就是为了能够死在圣城被这里的烧尸场烧化,最后再把骨灰撒入恒河。

河岸边的袅袅黑烟、密密匝匝的简陋租房、虔诚浓烈的信仰气氛,以及内容丰富的恒河水,是这座城市的给人留下的最鲜明印象,被誉为“一半天堂一半地狱的城市”。

按照宗教传统,火化教徒尸体需要使用大量木材,而印度这个人口丰富的文明古国显然不是林业资源丰富的国家,那些买不起木材的穷人,就只好不经火化直接丢进恒河里,指望河水可以带走尸体。

恒河水葬延续千年,人与环境已经形成某种“和谐”,不适应河水的人死于疾病尸体回归河水,适应河水里的细菌污染物的人则存活下来,同时恒河里的动植物微生物也适应了富含有机污染物的河水,发展出强大的自净能力。

不过这种自净能力无疑存在极限,现代工矿企业的污染显然不是“圣河”能够轻松消纳的,然而持续千年的宗教包装,早就形成了深信不疑的顽固惯性。

现代工业经过逐渐升级,从欧洲迁移到美洲的工厂后来迁移到华国,如今迁移到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特别是造纸业,因为门槛低,对于工人的素质要求也低,迁移到印度的工厂可不少。

印度人一边泰然自若地把造纸厂的污水排放进恒河,一边深信不疑地抽取神圣且干净的恒河水,经过简单处理后灌进自来水塔,用来洗澡洗衣、烧水做饭。

印度证府也曾试图治理污染,却因为投资太大、宗教反对,以及官员问题而没能得逞,只能继续坐视,就像他们坐视贫民窟以及火车挂票一样。

因为几千年的殖民传统,印度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将肤色出身和社会地位与职业绑定的种姓制度。

到了现代,低种姓富人可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实在不行还可以移民国外,那些没钱且数量众多的“贱民”就只能挂在火车外面、住在贫民窟里面。

单看印度的高种姓统计数据,自然是各种富足美满文明进步,可要是把视线放到占据人口多数的低种姓身上,却又是另外一种近况,而印度人就这么奇怪地共同生活着。

这种奇异情景让歪果仁各种不解,只能在咋舌感叹之余,全球来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