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的兴趣。甚至在他心中,对这些皇子为了争夺权利,置百姓生死不顾兴兵作乱,不是一般的反感。
但皇帝既然下定了决心,此次由一位亲王坐阵骁骑营,并处置郑州平叛事宜,他这个坐臣子的又能怎么办?虽说按照惯例,出兵郑州朝廷会另选将领。但骁骑营的这些将士,毕竟自己已经统带了几年。这些兄弟的生死,让他着实有些担忧。
为官生涯,大部分时日都是在边军打熬的他来说,太知道外行指挥内行,对一场战事成败的影响了。好在这位英王在进营之后,只是对下级武官和普通军士感兴趣,对营务根本不插手,甚至连一点兴趣都欠奉。
让他在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他也只希望这位英王,将来到了战场上也不要胡乱指挥,不要让自己麾下的将士鲜血白流。他更希望朝廷在出兵时选派的武官,能够制住这位英王。让这位英王,继续当他的甩手掌柜,等着领功回京继续当他的亲王便是了。
只是这些直肠子的武官那里知道,这位亲王虽说年纪轻轻,可从来都不做那些无用之功。虽说与那些骁骑营年轻的军士打成一片,黄琼自己本身也很愿意的。但黄琼这么做,却还真的有他自己目的。
黄琼并不想听兵部那些官僚老爷们,对骁骑营诸将的评价。那些玩意在黄琼看来,十句话里面有一半是真的,能表现出这些武官真正能力就不错了。鬼知道这些军官里面,有没有哪些靠着家势混到这个位置上的。
有道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自己此次率军出兵郑州,没有一个可靠的将领来统军不行。自己虽说也读过几本兵书,可黄琼却相信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是随便读了几本兵书,就能统兵打仗,那这大齐朝遍地都是名将了。
而按照所谓的祖宗定制,每逢征伐向来是四大营出兵,枢密院另外派遣武官指挥。在皇帝设立殿前司后,改为由殿前司选派统兵将领。这一点虽然保证了将不专兵,防止出现前唐年间,武将拥兵自重的局面。
可也有一个问题,摆在黄琼的面前。一个是殿前司能征惯战的宿将不少,可资历却是都很老。这些老将能不能为自己所用倒无所谓。黄琼也从来没有动过这个心思,这些老狐狸他可不想沾惹。
而且老爷子可以容忍你拉拢文官,但如果要是动武官的心思,可就真的犯了老爷子的忌讳。可这要是到了战场之上不听自己话,那就是误了大事的。这些人的确能打仗,可未必就买自己这个黄口小子的账。
所以,黄琼还是打算,看看能否从骁骑营诸将之中,直接选拔带兵之人。当然说服老爷子打破惯例的办法,黄琼还得去琢磨,但首选得有人选不是?至于诸将的能力,从谁口中了解,还能有从这些大头兵口中知道的清楚?
要知道,按照大齐军制,骁骑营的诸将也都与边军将领定期轮换的。整个骁骑营的武官,甚至到普通的军士,都是在战场上经历过厮杀的人。从这些人身上散发的气势,就看的出骁骑营这些将士,绝对不是御林八军那些见过血的兵将,能够相提并论的。
相对于殿前司那些功臣宿将来说,这些品级并不是很高的武官,心中建功立业的想法更为强烈。身后并无太多靠山的他们,指挥起来也更加的容易。至少不会出现到了战场上,不买自己账的事情发生。
这一仗,以骁骑营的战斗力,在军事上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难就难在事后的善后上,这才是关键的问题。而郑州久困疲惫,在经历了前几年的水灾,以及这几年景王的横征暴敛之后,在也经受不住一次兵灾了。
俗话说,官过如剃、匪过如梳、兵过如剃。对老百姓而言,过兵甚至比遭受土匪洗劫危害还大。如果整个骁骑营不能做到如臂使指,对郑州善后异常关键。若是带兵武将一味维上、奢杀,甚至纵兵劫掠民财、民女,很有可能会使整个善后功亏一篑。
所以,黄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