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晋甚至毫不隐晦的说“假如放我回家,就是我最幸运的事情。”
看到王在晋前后如此反差,御史们回过劲来了,陈宝泰怀疑的说道“打仗的事情,王在晋能不能搞定?建牙开署,穿戴者御赐的蟒袍玉带,还有尚方宝剑,搞不好连逃兵都吓不住,还能指望这家伙能吓退奴酋么?”
三月十八日,王在晋启程到山海关,就任半个月以后,就提出了“拒奴抚虏,堵隘守官”的策略。
抚虏就是跟袁应泰、王化贞那样,拿银子去收买蒙古;他想利用蒙古人去偷袭广宁,蓟辽总督王象乾给他出了个主意你收复广宁用处也不大,根本守不住,不过在山海关外再盖一座防御的关城。
王在晋计划修筑一道三十里长的关城,让关外有关,墙外有墙,囊括了一片石、角山、欢喜岭等要地,计划派遣40000名士兵驻守,工程总造价百万两白银。
熹宗这会挺大方的,先发帑金二十万两,其余陆续再给。
然后袁崇焕和孙元化两个人不同意,袁崇焕挺社会,还给首辅大学士叶向高写信表达自己的意见。
叶向高说离这么远,我也搞不清楚你们谁对谁错。
大学士孙承宗说那这样吧,我去趟山海关看看情况,然后再说。
孙承宗是帝师,不爱学习的天启皇帝可喜欢听孙承宗上课了,孙承宗每次给皇帝上完课,天启都好开心。
孙承宗在天启元年被大臣们推举为兵部侍郎,负责辽东的军事,可是皇帝舍不得离开他,一直等到广宁失守后,才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与辽事。
这时孙承宗是具体掌兵部事务的,并不是挂兵部尚书衔而已。
六月二十六日,孙承宗在兵部主事鹿善继的陪同下到达了山海关,跟王在晋两个人就防御问题展开辩论。
孙承宗给你钱让你盖新城,是把原来放手山海关的兵力当中抽调过去4万人么?
王在晋不,另外派兵。
孙承宗好,那么在八里范围内,就有守军八万人,一片石西北就不要驻守重兵了么?你在这里筑城,新城的背后就是旧城,里面还埋了不少地雷,是给敌人埋的还是给新城的守军埋的?新城如果能守,那还要旧城干啥?如果新城不能守,这4万士兵跑到旧城下,是开关放行呢还是闭关不管他们死活?
王在晋关外有三道关,可以放他们进关的。
孙承宗好,就照你说的,敌人来了,士兵们还像以前一样逃跑,那盖新城有啥用?
王在晋那我准备在附近的山上建造三座军寨,用来接引溃兵。
孙承宗士兵们还没打仗,你就要盖军寨等他们跑路,你这不是教他们打仗的时候就跑路?而且溃兵能入关,敌人就不能尾随进来了?现在不考虑如何收复失地,却考虑这些破事,你这样搞,我们在京师都感到不安全。
王在晋仍旧坚持自己的观点,孙承宗把袁崇焕写的奏疏拿给王在晋看,王在晋看完了脸色当场就变了。
孙承宗召集将吏讨论防守问题,监军阎鸣泰主张防守觉华岛,袁崇焕主张防守宁远卫。
孙承宗带着大家出关观察形势,顿时觉得宁远卫是山海关天然的“新城”,觉得依靠宁远一定没有问题。
所以孙承宗态度鲜明的支持袁崇焕修建宁远城。
回到北京以后的孙承宗写了观察报告,几天后乘着给天启皇帝上课的时候,说了句“王在晋靠不住”。
天启皇帝就把王在晋调到南京做南京兵部尚书,这件事也就到此结束了。
八月份,王在晋被免职后,孙承宗自请为经略,天启皇帝哪有不同意的,孙承宗又推荐阎鸣泰做辽东巡抚。
九月二日,到任后的孙承宗干了几件事,总兵江应诏梳理兵制;袁崇焕修营房;总兵李秉诚督造火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