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巩固西北(1 / 2)

张汉卿决心将它变成西北的工业中心以及具有独立存活能力的完善的军工体系作为后方根据地----在奉系壮大的过程中,会不会与日本兵提前刀兵相向很难预料。

东北与西北路途遥远,军备及战略物资运输不便,正史上中国还有数场大战要打,西北军需具备在此地独立应付局面的能力。

可是要想在西北立足,可是要有莫大的勇气的。

还在与马家军交战之际,张汉卿就开始考察这里的风土人情,也见识了它的贫瘠。可是当战事安定之后,张汉卿终于有机会深入偏远的农村时,他看到的场景让人感到绝望。原来,之前攻占城市和集镇,所看到的凄凉景象还是好的!

这里八成的农民都处于贫困状态,除了拥有50亩以上土地的家庭可以解决基本的温饱。在农业投入没有重大改变、亩产量不能提高的情况下,耕地不足直接导致粮食不足,也就限制了其它方方面面的发展。

据来自先期组织的调查团的考察,在三、四月份,农民就要吃野草和树皮,他们还吃油渣、麸子等。

到五月份,大地上已经没有什么草了。收麦后农民们把面粉摔在野草里,用水煮成糊状,叫做伴汤。就是这样的东西,他们每人每顿吃不到二两面粉,有时只吃一顿。至于米屑、包谷屑、红薯块、巴山豆,都已经成了不错的条件了。

这里产棉花,但是乡村中普遍“冬日得有棉衣者,仅二分之一,十三、四龄男女孩,几乎数无裤。”

因为金融机构门槛难进、条件苛刻,逢欠年灾年老百姓都只能向典当、钱庄、地主、富农、商人等借高利贷,这个结果是一定的,加速了贫穷的状态。

以至于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风吹日晒大雨淋,世上苦不过受苦人:木匠住的破大门,石匠碑上没碑文,裁缝穿的烂袄裤,瓦匠没有房屋住。今年指望明年好,明年还穿破皮袄。”

西北人民军要想在这里立足,人民党要想得到人民的拥护,需要下大功夫改善民生。同东北新政一样,张汉卿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土地改革,挤出土地资源上的浪费,然后通过工业发展,使多余劳动力有糊口的机会。

好在他现在有钱了,不需要再用各种手段“赖账”,直接收购土地即可----既然准备把这里作为一个后方的基地,张汉卿又怎么不舍得下大力气投入?

他大力使用当地人治理,利用当地水资源丰富的特点,逐渐发展了以电力、机械、冶金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以省城为中心,计划陆续建造刘家峡、八盘峡、盐锅峡、大峡水电站,与邻近地区的其它水电站构成近代最大的水力发电中心之一,并开始筹备修筑兰州----天水、平凉、西宁及连接陇北肃州的公路。

作为军人世家,张汉卿前生的真正老爸是入伍兰州的老兵,从他嘴里,知道位于宁夏北端的石嘴山是“塞外煤城”,建国之初即征调了许多军人在这里挖煤。作为兴建工业的原材料基础,这样的煤矿开发起来,不但能够供应工业之需,还能落实许多就业岗位。

历史证明,越是愚昧的地方,宗教活动越频繁,也更容易被煽动。甘肃各民族混杂,人民受教育程度极低,能够上满两三年私塾的都算是文化人。张汉卿入甘后一面要求部队、党员、干部尊重当地风俗,“清真寺禁止驻军”,一面把提升教育水平提到日程上来。

需要表扬的是马福祥,他虽是军阀,却深知教育兴国的道理。于民国七年起就在宁夏各县倡办回民小学59所,中高级小学10所,初级小学49所,在校学生达到1230人。民国八年秋又创办蒙回师范,为解决办学经费,带头捐银1500两,在今临夏捐款创办小学5所,共有学生500多人。

张汉卿知人善任,于是委任马福祥兼任甘肃省教育委员会主任,筹建兰州工业学校(兰州大学的前

上一章 书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