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 这个逻辑好像没有问题(2 / 4)

成熟,也不太可能快速大批量生产。

因为,类型和成本。

j20类似于国的f22,是拥有完善设备优势的重型战斗机,重型战斗机的潜力有限,笨重就是最大的问题,导致不可能成为舰载机,未来的使用潜力被限制。

成本也是巨大的问题。

国的f22造价高达两亿到三点五亿美元,j20的造价没有公开,但肯定不会少于一亿美元,还不包括研发阶段的投入。

国为了‘摆脱’只有威慑能力的f22,研发了低配版的f35,也就是目前公认技术最高端的战斗机,f35造价依旧非常高昂,但能装载到航母上,使用的潜力就不在一个级别上。

现在航空集团的会议讨论的,也和‘减配’j20有关,他们早就拟定了方案,研制出一款‘减配版’的j20,也就是j31。

j31,设计是中型战斗机,性能不会比j20差太多,并且能装载到航母上,听起来倒是很不错,但实际上,j20才刚刚进行了试飞,技术可以说还不成熟,j31在图纸上还不完善。

j31,也就是昆仑二组的设计,瞄定的战机型号。

整个会议的后半段就是围绕着j31展开,j31的设计负责人李建明两次作报告,还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意见,但实际上,谁都能听的出来,李建明对j31的设计,最多也就是做了一半儿,好多设计都不完善,很容易就能找出问题。

比如,机翼问题。

j31设计是复材一体成型机翼,当场就有人提出,“f2上装载过复材一体成型机翼,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抗剪切应力等冲击载荷的性能差,对破损造成的应力集中和结构强度急剧恶化的问题容忍度极差。”

“作为舰载机,飞行远低于陆上机场,使用环境更加恶劣。如果很难做出剧烈的机动动作,难道要像f2一样,只能规规矩矩的起飞吗?”

李建明对此只能回答说,“目前,我们还在研究、改进……”

毫无疑问。

最少到目前位置,j31的设计还是有问题的,好在会议的中心是发动机问题,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刘建昆最后还是宣布了结果。

昆仑二组的设计被分成了两份,一份交给昆仑发动机组,结合原本的昆仑组的设计,砍掉那些可能出现问题的新设计、改进,合并出一份全新的发动机设计,并且开始制造样机,瞄定的依旧是歼10。

这个发动机被命名为za2型。

同时,昆仑发动机组还继续原本的工作,也就是继续调试昆仑发动机,争取能让昆仑发动机完成对三代以及三代半战机的适配,也就是保证研发三十年的昆仑发动机有成果。

昆仑二组则改名‘战鹰’机组,以研发最高端发动机为目标,制造样机瞄定的是j31战机,发动机代号则命名为za1。

za1、za2,代号就说明了设计的来源。

……

会议结束。

昆仑二组改名为‘战鹰’组,等于是彻底和昆仑组划清界限,甚至昆仑组最新的研发工作,借助的还是‘战鹰’组的设计。

当然了,最初昆仑二组做研发设计,依靠的也是昆仑组研发打下的基础。

双方可以说互有助益了。

赵奕从会议室里走出来,就被工作人员引领着到了另一间小会议室,见到了航空材料研究院的高明甫以及j31的设计师李建明,他主要是过来和李建明沟通。

高明甫则是过来和赵奕熟悉一下,他是航空材料研究院的代表,负责za1发动机的制造过程,发动机样机的制造,和航空材料的关联非常大。

这方面,航空材料研究院才是专业的,张洪涛、李荣茂相比都是门外汉。

赵奕和高明甫原本就见过一次,见面只是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