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钟元常对水利工程也不是非常熟悉,但都干了一年了,哪怕没大匠水准知道什么可以修什么不可以修。
团队在钟元常快速决断的精神天赋作用下,时间统筹安排几乎被发挥到极致。
再加上工人们有着年节礼物的刺激,一个个士气满满的干完了最后的工作,就拿着年节礼物回家了。
第二天桑君长与郑渠来进行验收时,都看得一愣一愣的。
第二天钟元常便是来到少府找到张道渠,询问少府中专门管辖渭河三桥的桥匠可是有人愿意亲自主导建设一座可能会名垂青史的桥梁的。
结果一个叫做李春的青年走出来。
这青年出自蜀地,乃是蜀地李家,也就是建设了都江堰的李冰李家。
都江堰跟郑国渠不一样,郑国渠因为面临妖族的袭击,在关东世家主政后,基本上被放弃掉了,而这些水渠只要不定期进行维修或者修缮,那肯定是会出现淤堵的情况的。
但都江堰却让整个蜀地都靠着它吃饭,这就让都江堰的维护比郑国渠要好多了。
所以李春只是传承了作为家学的工匠技艺,便跑到外面混去了。
跟郑渠不一样,李春没有要光复都江堰的必要,因为它一直都欣欣向荣。
而蜀郡李家见到李春想要出去混,那就托关系把他送到长安,去负责维修渭水三桥。
毕竟渭水三桥的后面两座是后来慢慢加进去了,但最先的中渭桥在秦朝时就修建出来。
李家修都江堰修出名了,族中若对大匠职业感兴趣的,基本上都会来渭水三桥这里当官。
甚至这个职位对于李家来说有点类似世代传承的意思,自然关系方便。
不过,这些工匠职务,对于绝大多数的世家来说都没有什么兴趣,所以也不关注。
但靠着这门技术却让李家传承数千年,甚至到现在都江堰地区还是李氏的重要传承地。
而此刻感觉自己修桥都修了三年,每年都只是对着渭水三桥修修补补,现在听钟元常的口气自己好像能够修建一座让自己名留青史的桥,那还有什么好说的,自然是要上啊!
“嗯嗯,有朝气,是不是太年轻了一点……”
钟元常心中嘀咕着,但查阅了一下他的信息后,便发现这家伙是蜀郡李冰家族出来的,顿时就放心了不少。
这年头讲究的就是传承,你脑袋上的先祖越是出名越好。
尤其这么大工程,没个祖上有些名气的家伙来镇住还真不好说。
当然,桑君长参与郑国渠的翻新与新郑渠的建设之后,进入到了一种贤者状态,开始根据自己这俩年的实际经验开始去修改一些自己写水经时候的错误,暂时对大建不感兴趣了。
而郑渠则是感觉,经过了两年修建后,自己需要沉淀一下,也打算写一本书籍来,总结自己这两年翻新郑国渠,修建新郑渠的注意事项,来一个温故知新。
总之,这两个家伙处于一种满负荷工作了整整两年后需要好好的休息的贤者状态中。
而且李适也非常同意这两个家伙能够整理出一份治谁手册出来。
毕竟除了郑国渠与新郑渠以外,未来还有一条京杭大运河等着他们呢。
这时候进行总结肯定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也是钟元常跑过来要需要从修理渭水三河的大匠挑选新的工头原因。
“好吧,就你了!”钟元常点头道“你需要什么人手全部都提出来,我们这一次修建的可是要跨越黄河的大桥,另外还要修一条跨越太行山与王屋山的高架桥。”
“艹!”李春低声问候了一句,抬起头看着钟元常道,“大人,我现在后悔还来得及吗?”
李春又不像是李适那种一拍脑袋,根据上辈子出现过,那这辈子也应该能弄得出来的朴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