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52章 代俎越庖(1 / 4)

确定要派人前往鲁地,同鲁儒一脉就‘《礼》学传人’之事交换意见之后,刘弘不出意外的将老智囊张苍召入了宫。

原因也很简单:由儒家先圣孔子所著,而后又被诸子百家汲取营养的儒家六经,如今还能找到传人的,就只剩下《诗经》传人浮丘伯、《仪礼》传人陆贾、《周易》传人田何、《春秋》传人张苍。

《乐经》传人公孙尼子,早在战国末期就不知所踪,其所得授的《乐仪》,在后世历史研究界也被公认为‘失传于秦末战火’。

至于《书》,即《尚书》传人,荀子正常选定的继承人是韩非和李斯···

这两人的结局众所周知,都死在了秦国。

韩非以韩国公子的身份,于战国末期行走于咸阳,被认定为‘间谍罪’,便在咸阳狱中完成了《韩非子》一书,旋即自杀身亡。

李斯则在二世之时,被‘小伙伴’赵高诬告谋反,最终被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

而《尚书》一脉的传承,在历史上还是在文帝刘恒传召天下,求‘治《尚书》之能士’时,济南伏生将在秦末战火当中,藏在家中墙垣之内的《尚书》取出,教授给文帝刘恒派去学习的使者:晁错。

也正是因为《乐经》的失传,才使得‘儒家六经’的说法,在后世被广泛认同为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再加上孔子的徒子徒孙们总结归纳出的《论语》,曾子所做的《大学》,子思所做的《中庸》,及一本《孟子》,才组成儒家传唱千年的‘四书,五经’。

不得不说,比起一生都在致力于改革国家制度、遏制秦的扩张,在临死前才想起留下一本著作的韩非子,以及在秦相之位上广招天下博学之士,编撰《吕氏春秋》的吕不韦,儒家的经典书籍,确实是足够多。

也正是这点优势,让儒家能在武帝一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能凭借一门、一学之力,就将天下学术、议论界牢牢把控。

但真要说,儒家的学说就能把舆论、学术界的各个方面所包含,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别的不说,光一点,就足以看出儒家士子越往后,越不要脸的‘创作精神’。

光是儒家经典,在华夏千百年历史上的发展,就足以让人惊掉大牙!

最开始,儒家的经典书籍,主要就是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乐’还失传了。

仅剩下的五经,却在数千年历史发展历程当中,非但没有因失传而减少,反而是越来越多!

先是‘春秋’部分,在儒家内部分离成为了《左传》《公羊》《谷梁》三派。

——甚至于已经从《春秋》分割而来的公羊学说,也同样内部分离成了董仲舒的‘春秋注我’,和胡母生的‘我注春秋’。

《春秋》如此,其他各部分也是不逞多让。

《诗经》按地域被封为齐诗、楚诗、韩诗等部分,发展到后来,甚至开始以人名划分为毛诗、元王诗、辕固诗等分支。

《尚书》更不用多提——在济南伏生从墙里挖出自己藏得《今文尚书》之后,孔子的后人孔安国‘举一反三’,没过几年,也从自家墙垣当中,挖出了孔子‘埋在墙里’的《古文尚书》。

《乐经》失传,《周易》虽然情况好些,却也没躲过以人为参考的内部分裂。

就拿如今的《周易》嫡系传人田何来说,其所注解的《易经》,就被儒家内部尊敬的称之为《田氏易》。

最后的《礼》,那更是将‘什么叫不要脸’,给发挥到了极致。

《论语》《孟子》也就算了,再怎么说,也是一个圣人、一个亚圣,留个思想核心也正常。

把《大学》《中庸》放在《论语》《孟子》旁边,还恬不知耻称其为‘四书’是什么鬼?

要知道《大学》和

上一章 书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