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14章 起陵建邑(1 / 4)

正当刘弘思虑着汉室将来的继承事宜时,三个老态龙钟的身影,也终于是出现在了殿内。

“丞相臣食其,少府臣叔,内史臣嘉,参见陛下~”

见三人一同前来,刘弘自然是亲切的问候一番,邀请几人坐下,便正式开启了此次对奏的议题。

“朕今日召几位卿公入宫,乃欲以帝陵之事,于诸公相商。”

或许在后世人看来,一个刚登基五年,连法定成年年纪都还没到的皇帝,在十六岁的年纪开始着手准备起自己的陵墓,多少有些奇怪。

但在汉室,尤其是西汉初,这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倒也不是说汉室的皇帝都认为自己活不久,而是‘帝陵’这个在后世可有可无的形象工程,在汉室关乎到一项直接影响政权安稳的国策。

——陵邑制度。

自秦始皇一扫六合,使华夏正式从分散的分封制社会,正式踏入完整的中央集权封建文明起,一直到清末的西方列强侵华,这将近两千年的华夏历史当中,每一个封建王朝,都被这样一个问题折磨的憔悴不已。

地方豪强,到底应该怎么处理?

秦的灭亡,可以归咎为旧六国贵族作乱,西汉的灭亡,也可以理解为地方豪强的壮大。

而之后的每一个封建时代,即便最终不是因为地方势力尾大不掉而灭亡,其政权灭亡的核心因素,也永远与此逃脱不了干系。

东汉末的各路诸侯,隋唐时期的陇西集团,两宋时期得‘士大夫’,明清的晋商等等,都是时刻挖封建王朝墙角的群体。

地方势力尾大不掉,中央集权受阻的状况,在华夏直到新世纪,才算是被彻底解决。

那封建时代,就没有办法解决地方势力尾大不掉的问题了吗?

实际上并不是——在汉室初,这个问题,曾一度被黄老学执政的汉室朝堂所彻底解决。

地方豪强为祸一方,郡守二千石不能治,又山高皇帝远的,该怎么办?

在汉室初,这个问题有一个标准答案既然郡守管不了你,那就让皇帝老儿管着吧!

将地方豪强集体迁入关中,强自安排在天子脚下,就成了解决地方势力最好的解决方案。

毕竟过江龙不比地头蛇,在地方再怎么横行霸道,换了个地界,也总要老实一点。

更何况这长安城,可谓是汉室最称得上卧虎藏龙之地;哪怕真出现那种内史都治不住的豪强,也好歹好有个天子嘛。

实在不行,大不了就强行编罪名咯——某某某豪强,脑后有反骨,诛其三族,以儆效尤!

在汉室‘天子绝对不会错’的时代背景,以及百姓普遍仇富的心理观念下,一家豪族的灭亡,只会为刘弘引来喝彩。

当然了,即便刘弘是天子,也不能什么事都按自己的喜好来,即便是要强制迁徙地方豪强到关中,也至少要给出个合理得解释。

在汉室初,这个解释也有一个标准模板某郡某县某某氏扬名天下,达天子圣听;今陛下之陵已起,陵邑已建,特迁地方豪门望族至陵邑,替天子守灵!

就是说你们家很不错啊~天子都很认可,现在天子死后的地儿要定了,给你们一个机会,去皇陵脚下给天子首领,那你们就是忠臣了。

什么,不去?

——给天子守灵都不愿意,必然都是乱臣贼子,统统斩首!

只凭借这样一个简单地逻辑陷阱,汉室就将华夏数千年封建时代不能解决的地方势力,给活生生逼成了韭菜。

那是长一茬就割一茬,割了一茬,没几年又长一茬。

地方豪强狼狈的模样,像极了后世种草特斯拉的小可爱们。

而面对这种‘务必自愿’的举族迁徙,地方豪强们往往是毫无办法的。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汉室的

上一章 书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