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08章 三分内史(上)(1 / 4)

别的不说,光是申屠嘉能在景帝推行削藩策时,逼得景帝只能默许晁错掘开太庙墙垣,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要知道景帝刘启,那可是三十一岁登基,在太子之位上坐了足足二十多年的政治老鸟!

在文帝最后几年,刘恒弥留之际,刘启更是名为监国太子,实则已掌天子之权!

能将这样一个成熟的帝王,逼到只能去挖自己太祖父的庙宇,足以说明,申屠嘉的政治手段,达到了怎样的高度。

在历史上,对于申屠嘉的记载并不多,只撩撩几句‘文帝罢张苍,申屠嘉为相;景帝削藩,申屠嘉反对,后晁错私掘太庙垣,申屠嘉状告不成,反被气死’的记载。

但在刘弘看来,能在张苍这样能力不在曹参之下,甚至可能与萧何平肩的前辈阴影下,安稳坐在丞相之位上的人,绝对不是一个从‘矮子’里拔出来的将军。

撇开相权与君权的天然对立不论,单从政治角度来说,申屠嘉面对削藩策的反抗态度,实际上相当成熟。

景帝刘启迫于父亲刘恒‘在世圣人’的压力,迫切的想要做些成绩出来,好超越父祖;而汉室天子的‘成绩’,无疑便是打匈奴。

出于这个原因,晁错才精准抓住刘启的心理,以‘攘外必先安内’的名义,执意推行《削藩策》。

《削藩策》究竟是个什么结果,是个明眼人就都看得出来:但凡关东刘氏诸侯还有卵子,就必然不可能逆来顺受!

所以无论是晁错,还是景帝刘启,其推行《削藩策》的目的都十分明显:逼反某个关东诸侯,然后杀鸡儆猴,稳定内部!

因为文帝时的河南之战,证明了这样一个现实:除非内部安稳,否则,任何一次汉匈打仗,最终都有可能以某诸侯叛乱而仓皇结束。

汉文帝前元三年,陈平已死,周勃亦是已被贬回了封国,文帝刘恒在面对匈奴人再次提出的敲诈勒索时,决定不再忍让。

刘恒一声令下,少府和国库所有可调用的资源通通被运往长城一线;就连刘恒自己,都是身披甲胄,御驾亲征到了太原。

就在整个已知世界,都以为汉匈这两个大块头之间,终于要分出个胜负时,一个消息,将这场筹谋已久的决战彻底搅浑。

——济北王刘兴居反叛!

出于‘攘外必先安内’的考虑,已经张弓搭箭向匈奴的刘恒,只能放下与匈奴决战的打算,赶忙遣使求和,折回关东平乱。

而汉室有郡六十余,刘兴居只坐拥济北一郡,便让汉室多年积攒下来,用于汉匈决战的积蓄付诸东流···

在这样一件事发生之后,‘攘外必先安内’,成为了整个汉室政坛的共识。

就连《削藩策》的提出者晁错,在面对想要提兵北上,决战草原的景帝刘启时,都是用‘先帝曾言:攘外必先安内;陛下有大志,亦不可操之过急’劝说刘启,才顺势提出了《削藩策》。

只不过最终,《削藩策》导致的的结果有些失控——关东诸侯国中,除了欲反未反的齐,千年透明的长沙,以及剩下几个小国之外,几乎所有称得上名的诸侯国,通通都被一纸《削藩策》逼反!

非但被逼反,关东诸侯甚至还串连一气,组成‘反叛联军’,共同起兵,欲要打入长安,清君侧。

而无论是马后炮的角度,还是从政权稳定性的角度考虑,彼时的申屠嘉,都足以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政治家。

对于《削藩策》可能引发的后果,申屠嘉洞悉的十分全面,而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脾性,以及‘丞相’这样的重担,使得申屠嘉很轻松就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反对《削藩策》。

只有反对《削藩策》,才有可能避免关东诸侯‘官逼民反’,天下百姓被战火所荼毒。

为此,申屠嘉甚至深深的恨上了《削藩策》的拟定

上一章 书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