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临风,顶天立地,曰卓尔;竹虽曰卓尔,却不似松,曰善群;竹质地犹石,方可成器,曰性坚;竹化作符节,苏武秉持,曰操守;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曰担当。
文字演变
作为象形文的“竹”字,也许寓意着:立身要端直,处事要谦卑。
在日常生活中,竹子还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雨后春笋,美味佳肴不可或缺的食材;也可修筑成竹楼,做成竹床、竹椅、乐器;加工可成凉席、竹筷,织菜篮等;新鲜的竹叶可做竹叶粽子,而枯落的竹叶,晒干了可用来做柴火;竹根可做成美观雅致的竹雕、龙头拐杖或者精美的笔筒。
古人爱竹,文人墨客为之挥毫吟咏,绘画抒怀,也形成了独有的竹文化。司马迁说:竹外有节礼,中直虚空。白居易:“水能性淡是吾友,竹解心虚即吾师”。亦有:“竹死不改节,花落有余香。”
古人认为竹本是草的一种,也许是因为它的中直、虚空、有节,才使它超然挺拔于其它草类之间,而且凌冬不凋,叫做冬生草。司马光曾感慨竹子顽强的生命力,作《种竹斋》诗云:“雪霜徒自白,柯叶不改绿。”
竹之力学性能
竹子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典型的、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生物体。飓风能轻易将齐腰大树吹断,但不会令竹子折断。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竹纤维材料强度高、弹性好且密度小,比强度是钢材的3~4倍,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
(2)竹子截面是环形的,外弯面受拉且内弯面受压,具有较强的抗弯刚度;
(3)竹节处的外部环箍与内部横隔板可增加承载面积,同时也能提高竹筒的横向承载能力。
竹子做的乐器
竹子用于建筑艺术历史悠久。汉代,能工巧匠利用竹子为汉武帝建造了甘泉祠宫。宋代大学士王禹偁在湖北黄冈做官时,自造竹楼,并写了《竹楼记》,其中对竹楼的音响效果写道:“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声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所助也。”盛产竹子的南方,竹楼是寻常百姓家的房舍。西南少数民族如傣族仍住竹楼,绿树芭蕉丛中掩映着座痤竹楼,充满了诗情画意。修竹何以成为建筑中的龙材呢?竹子体轻质坚,皮厚中空,抗弯拉力强,展现出力学美。科学家对竹子进行力学测定表明,竹子的收缩量很小,而弹性和韧性非常强,顺纹抗压强度每平方厘米为800公斤左右,顺纹抗拉强度每平方厘米可承载1800公斤,其中刚竹的顺纹抗拉强度每平方达2833公斤,享有“植物钢铁”的美称。因此人们用竹子代替钢筋,浇铸竹筋水泥建筑物。竹子的抗弯能力非常强,如大毛竹的空心度为0.85,抗弯能力要比同样重量的实心杆大两倍多。机械设计师从中受到启发,研制出很有价值的空心转动轴,在不降低承载能力的条件下可节约一半钢材。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从郑板桥的《兰竹图》中受到启示,设计建造高达315米70层的中国银行大厦。这一“仿竹杰作”,巍然屹立于多台风的香港,“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
竹器乐器
有了竹,才有了竹乐器有了音乐。在《汉.律历志》中记有一个传说,黄帝指使一个叫伶伦的人定“音律”。伶伦便去大夏之西,从昆仑山南麓取来了竹子,断面节间,长6寸9分,吹之,恰似黄钟宫调,音律优美。从此便有了箫笛等乐器。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发现了竹制的十三管古排箫实物,是考古文物中发现年代最早的排箫。古时称音乐为“丝竹”,有“丝不如竹”之说。唐代,称乐器演奏者为“竹人”。中国南方有一民间乐器,直接称为“江南丝竹”。中国传统乐器如笛、箫、笙、筝、鼓板、京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