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头上呢?我真是想不明白。”
范永斗道,
“爹,想不明白就别想了,圣心难测,您还不如直接去问皇上呢。”
范永星道,
“直接去问?会不会太冒险了?”
范永魁道,
“我也觉得有些冒险,沿海海商各自都有一番计较,咱们对海贸又不熟悉,在这皇上改革马政的当口忽然头一个就跳出去响应,会不会反而显得心虚?我怕就怕,到时候咱们家投资轮船招商局不成,反而被人拿住了把柄,好好地惹来一场祸事,那该如何是好?”
作为屋子里唯一一个与穿越者朱翊钧有过直接接触的人,范明考虑的却是另外一回事,
“其实皇上还是讲道理的,可就是因为他太讲道理了,我反而怕在‘理’这一字上落了下乘,要是真讲起道理来,开海绝对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在一个讲理的皇上面前拒绝一桩大好事,就是圣人现在活过来,也是很难厚着脸皮办到的呀。”
范明这时的话实际是对此事的第二重误判,他不知道他上回面对的是一个刚刚穿越成皇帝的现代人,而不是历史上那个真正的万历皇帝,因此他对朱翊钧的态度大抵还是乐观的,
“我想了一想,关键还是漕运的既得利益者太多,连王阳明的嫡孙都搞走私,我还能要求这一条线上的其他人个个道德高尚?而我又不好出了几个钱,就嚷着要皇上赐我丹书铁券,这也太不像话了。”
范永星道,
“得了丹书铁券也没用,一个谋逆的帽子扣下来,再大的功劳都一笔勾销了,这事儿打太祖爷起就不少见。”
这时范永斗又开口了,
“爹,依我看,您若是真想去见皇上,头一样,甚么马政、海运都别提,先向皇上求一幅亲笔御书。”
“听说皇上幼时最好书法,文笔讲幄,首以学二帝三王大经大法题诸户墉,字画径寸,波磔天成,只是后来忙于政事讲读,将一笔好字给耽搁了,您要是向皇上求字,倘或皇上真有恩惠商贾之心,一定会写来赐给您的。”
范永魁笑问道,
“那依三弟看,爹该向皇上求一个甚么字呢?”
范永斗笑道,
“该求一个‘孝’字。”
范永星恍然大悟,
“不错,是该求个‘孝’字!倘或皇上一直派人暗中盯梢着爹,那今日之事,一定会很快传到皇上的耳朵里。”
“即使皇上现在不知道,等到马政或者海运发酵起来了,也定会有人以此为把柄攻讦爹,既如此,爹不如先发制人,把一个‘孝’字求到了手,那么今后无论有何变故,都不会再有人敢以‘不孝’之名怪罪于爹。”
范永斗进一步道,
“爹,我记得从前那临汾西杜村人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兄弟去京城开办了一家商铺,专卖专卖柴米油盐,他们为避苛捐杂税,店铺甫一开张,就托人托关系去向当时的首辅严嵩求题了‘六必居’三个字,并做成金字大匾悬于店门之上。”
“后来虽然严嵩父子倒了台,但他们的店铺却在这三个字的庇护下在京城顺利存活了下来,并且繁荣至今,可见只要求题得当,这皇上的一个字,比甚么官府条文、明旨颁诏都管用。”
“如果皇上能赐爹这一个‘孝’字,那就说明这轮船招商局的生意确有可取之处,不管朝廷缺不缺钱,起码皇上是真心要邀请商人们去为朝廷开海远洋,而非仅图一时敛财之利。”
范永魁应道,
“是啊,我朝‘以孝治国’,甚么字都比不上这个‘孝’字来得厉害,如果……”
范明接口道,
“如果我当真能向皇上求得一个‘孝’字,我一定将这幅御匾好好装裱起来,再当着那个野种的面儿,把那个老坏蛋吊起来,挂在这幅‘孝’字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