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七章 简直荒唐(1 / 2)

汴梁街道上,多了一些特殊的人,都是从禁中皇宫出来的宫娥和内侍。

前来迎接他们的家人,也都是赶着马车,在禁中每个月的月钱不低,往往是养着宫外的一大家子。

这些宫人,抹着眼泪,先是看看皇城,再看看远处高耸入云的堆玉楼,满怀落寞地离开。

与之相对应的,是一批批新的宫娥内侍,从内侍省进入禁中。

一代新人换旧人,这禁中就像是整个大宋王朝的写照,在巨变中到处都是新的气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此时已经是春末,宣和元年一冬雪下得很少,户部早早上报今年粮食收成只怕不会太好。

尤其是荆楚之地,本来是产粮大户,也说是雨水太少。

杨霖先是派人多挖沟渠水库蓄水,然后准备粮食,提前运抵荆楚。

汴河上,往来的船只络绎不绝,拥挤堵塞,港口码头上的推车工,累的汗流浃背,尚且赶不上货船到来的速度。

不远处的罗伞下,杨霖皱眉问道“荆楚来汴梁的商船这么多,运的都是什么?”

在他身后,是袖楼的商会会长王运,闻言之后低声道“粮食居多。”

杨霖回过头来,笑道“你莫非在耍笑本官,这汴梁的粮食一船船地运往荆楚,然后荆楚的再运来汴梁?”

王运陪着小心回道“小人如何敢欺哄少宰,少宰有所不知,咱们大宋不光是荆楚,粮商都要从汴梁买入,然后再各自运回去售卖。

开封府耕田不多,粮食也都是从外省购入,百年来一直是这个流程。”

这也太荒唐可笑了,把粮食运到汴梁,然后到汴梁来买,再运回去。这不是吃饱了撑的么。

大宋这个王朝,有很多这样搞笑的事,要是杨霖再了解的多一些,就会发现这还不算什么

因为每年各地运到汴梁的粮食,是有数量要求的,达不到的话,地方官还要到处去买粮食。

徐知常在旁边,低声给杨霖解释了一番。

“就算是有这个律法,也应该因时制宜,懂得变通。荆楚官员,没有一个上书,指出这个弊端的,荆楚巡抚是谁?”

徐知常一听他动了怒气,赶紧道“中书省酌定原太常少卿李纲,为荆楚巡抚。”

杨霖哼了一声,这李纲名头这么大,就给他个机会。沉声道“回去之后,议定一番,不用再将粮食全部运抵汴梁。如此劳民伤财,所为何哉?”

后人写史,把北宋的问题都归结到昏君赵佶个和蔡京,其实他修个艮岳,运个花石纲,还真不如文官们制定各种奇葩规定,耗费的大。

将粮食运到汴梁,然后再运回去卖,百年来文官集团看不到其中的荒唐之处?

事实上恰恰相反,大家看的一清二楚,之所以会继续促成这个荒唐的律法,就是因为朝中有权势士大夫阶层都在汴梁。

在这倒运的过程中,他们可以谋取丰厚的利益,要是在地方上自产自销了,根本不经过汴梁,他们就是再有本事,也无法从中赚取大量的钱财。

这些鸟人的后代和弟子,当然不会在史书上点出这些,为什么北宋是士大夫的天堂?还不是拿钱堆出来的。有钱的人,在哪都是天堂。

至于那些苦哈哈,要买自己种出来的粮食,还要为这两次的运费买单,每斤粮食贵出大半来,则不在官老爷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汴河画舫姑娘美的如同仙子,汴梁酒菜精美如瑶池仙宴身处其中,享受还来不及,谁有闲工夫管你地方上的泥腿子死不死。

徐知常也是了解这个曲曲绕的,委婉地提醒道“少宰,此乃百年的流程,若是擅自改变”

杨霖火冒三丈,伸脚一踢,被徐知常强强躲过,骂道“都已经错了百年,还不及时改正,难道等到亡国以后再改吗?”

徐知常知道

上一章 书页/目录 下一页